南京金融发展促进会
首页 - 金融文化 - 高层论坛
孙国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金融供给
发布时间:2017/4/20 14:41:15    来源:    点击:165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金融供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是金融业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者有机结合的,不能偏废。“供给侧”并不是供给本身,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适应需求,过去可能在供给方面没有更好地满足需求,所以提出要提高供给质量。“结构性”是指供给侧改革目的是要调整好供给结构,方式则是通过“改革”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调整。所以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要注意这三者的结合,说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们想到的更多是“三去一降一补”,但是“三去一降一补”并不等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一个抓手,之所以提出者五项任务是针对于前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表现的“四降一升”的问题。“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工业体价格下降、实体经济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长下降、经济中风险上升。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反映在“四降一升”这五个问题的矛盾有所缓解。一是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下滑势头得到遏制。最新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加快到6.9%,已经是基本向好的态势。工业体的价格已经连续54个月下降,从去年9月份开始结束了负走势,此后涨幅不断扩大,今年3月份PPI同比上涨7.6%。从中我们看到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2017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1.5%。受减税降费影响,2016年财政收入增速下滑,2017年一季度出现向好迹象,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从风险状况来看,整体杠杆率继续上升,企业杠杆率有所趋稳。2016年3季度末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66.2%,比上年末上升3.4个百分点,与1季度末持平。
    所以说在“四降一升”这五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可以说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第一是金融支持适度扩大总需求,起到了提供良好环境的作用。去年M2增速11.3%,比年初确定的13%的目标要低,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2017年3月末,M2同比增长10.6%,与年初制定的12%的增速较为接近。第二是金融支持去产能。去年“一行三会”出台《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对钢铁、煤炭行业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环保、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等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落后产能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这样就促进了去产能。第三是金融支持去库存。在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调整的作用下,个人购房贷款快速增长,带动商品房销售回暖。2016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539万平方米,商品住宅待售面积40257万平方米,比当年2月末的高点分别减少4392万平方米和6378万平方米。2017年以来,商品房库存继续下降,金融在这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是金融支持去杠杆,主要是开展市场化债转股。2016年,农行、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先后发布公告,称将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展开债转股业务。至3月初市场化债转股签约金额4300多亿元,实施金额400多亿元,初期速度可能较慢,后面会慢慢加快。第五是金融支持降成本。2016年以来,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27%,与上年同期持平。在贷款余额、非金融企业债券未清偿余额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在下降,融资成本也在下降。第六是金融支持补短板。中央银行创新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这些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改革薄弱环节的政策工具,利率比较优惠,同时也要求金融机构为这些企业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发行扶贫债券,担任G20主席国期间,我国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并推动杭州峰会形成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等成果。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构建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金融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金融业自身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较快,2016年该比为8.3%,明显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2005年之前稳定在4%-5%之间,2005年之后快速上升,这其中有很多合理的原因,但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隐忧。金融业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在高速扩张的背景下金融业供给是否满足资金需求,其实也不见得,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金融发展质量不高,风险有所上升。金融机构拓展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大企业、国有企业、政府项目、房地产领域,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支持不够。部分机构在表内和表外、银行和非银行之间进行资产和负债的腾挪,存在“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自我循环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交易量超出正常需要有可能存在资金中断的风险,这种问题反映在金融市场就会造成市场波动,如2015年的股票市场异常波动、2016年底的债券市场波动、e租宝事件等。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单靠金融“量”的扩张已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金融需求,难以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量”的过度扩张还会导致经济结构不平衡加剧、催生经济金融泡沫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推进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低效金融供给,增加有效、高效金融供给,改善金融结构,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稳总量、调结构、防空转、控风险、补基础。
    第一是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中性,管住货币总量。2005年之前M2/GDP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50%左右,2009年在四万亿政策刺激下,各项贷款余额增速31.7%,社会融资规模达到月14万亿,较2008年相比翻了一番,导致M2/GDP上升到175%,之后持续上升,也预示着金融风险在加大。在结构调整期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环境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既要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资金需求,防止总需求出现短期过快下滑,也要避免过度放水,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固化结构扭曲,其重点在于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为结构性改革拓展时间和空间。
    第二是疏通货政策传导机制。目前尽管央行对存贷款利率的行政管制已经放开,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仍在健全之中。债券市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而信贷市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反应较为迟缓。2017年初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水平有所上升,债券市场融资利率同步出现上行,有融资选择权的市场主体对债券融资的偏好减弱,有融资选择权的市场主体往往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等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转向信贷融资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小微企业、私营企业贷款产生挤出效应。所以要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增强央行利率调控能力,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第三是限制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同业存单,还有一些期限错配的套利等都潜在风险。在宏观方面,应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组织实施好宏观审慎评估,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并逐步探索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在微观方面,对于复杂跨界业务进行“穿透式”监管,透过表象看清业务实质,以业务属性确定监管要求和监管职责分工,实现监管的全覆盖,不留空白和套利空间。
    第四是优化金融结构。这其中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自身的优化,加快过剩产能、落后低效企业特别是“僵尸企业”的退出,可以释放过去“僵尸企业”占用的较多的金融资源,有利于金融体系能支持一些切实有效益的实体经济。二是金融体系的结构性优化,金融体系中有些金融机构风险很高,占用了很多流动性资源,同时又不能对实体经济进行有效的金融供给,应当将这些金融机构从市场化经济中退出。三是融资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需要发展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四是信贷结构优化,中央银行发行了很多信贷政策工具,金融机构也做了很多工作,更多的金融资源也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第五是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目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发展很快,这些高科技手段如能很好地运用于金融业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也可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标准应当是这些高科技手段能否有效地提高金融的可获得性、准确性和普惠性,同时要注意产生新的结构风险。
    第六是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当前我国企业公司治理存在一些问题,股东权益没有得到充分维护,大股东(特别是国有大股东)与其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链条复杂,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中小股东缺乏话语权,权利被忽视,还存在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的问题。在改进缺陷的同时,鉴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应在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基础上形成有效制衡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可考虑发挥存保机构在约束金融机构不合理行为方面的作用,进行“事前纠正”,弥补存款人利益代表的缺位。
    第七是补齐金融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征信系统的覆盖面和信用信息的采集面,支持数据共享,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完善央行内部评级。二是健全金融综合统计和分析制度。加强对资管业务、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性金融产品的统计监测,建立对各类新型融资的综合统计,探索强化对资金流向的有效监测。三是加强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价值的评估、登记、交易体系建设,为开展相关融资提供基础支持。四是完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五是加强会计体系和法律体系建设,所以在补齐金融硬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也要补齐会计和法律这样的软件基础设施,这样才能为金融提供更好的供给。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欢迎关注南京金促会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协会动态。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 www.njjch.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南京金融发展促进会
地址:南京市雨花台区玉兰路8号国资大厦801室 电话:025-52850319 E-mail:jincuhui@163.com    工业与信息化部备案:苏ICP备14009062号